分享园地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分享园地 >分享分类
中国经济正在发生静悄悄的革命
日期:2013/1/21 13:03:01 人气:2469
中国许多宏观经济指标正在变化,其背后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减少,过去劳动生产率增速高于工资增速的格局已经逆转。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在改变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发展的格局。

 

  中国经济当前处于什么状况?对此,当今社会,包括学术界、政策界比较流行的观点是,中国经济困难重重。其理由是,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举步维艰,发展方式的转变极为困难。

 

  这种观点尽管十分普遍,但经不起推敲。事实上,中国经济正在发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而这场革命正在改变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发展的格局以及在世界上的地位。对此,政策制定者以及企业家必须及早认识,以免错失下一轮经济增长的机遇。

 

  静悄悄的革命:宏观经济指标之变

 

  中国经济静悄悄的革命,突出表现为若干主要的宏观经济指标正在发生变化。

  长期以来,居民劳动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但是从2008年开始,这一情形开始反转(附图)。2010年,这一比重已经从2008年的41%上升到48%。2010年的上升趋势略有放缓,这是因为统计口径发生了变化,即,国家统计局对于规模以上企业的认定标准有所提高,使得一些中小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没有纳入正规的统计渠道,而这些企业的劳动工资与企业销售的比值远远高于规模以上的企业。

 

  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也在上升。这种上升并没有完全被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所反映,其原因是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依赖入户调查,而2007年起,入户调查的大样本又发生了大变化。种种证据表明,这一变化使得原来就比较突出的、入户调查仅仅覆盖中低收入群体家庭而不能反映整个中国家庭收入分配的全貌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同样出现了令人吃惊的逆转。根据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报告(李稻葵、徐翔“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其动力研究”,2012,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工作讨论稿),仔细矫正过的居民消费占GDP比重自2007年起逐年上升,截至2011年已经上升至接近42%。

 

  劳动工资,尤其是蓝领工人的工资水平不断上涨,其年增长速度在很多地区达到20%以上。最近,笔者在浙江金华地区进行了调研,发现这一地区的出口制造企业过去一年的劳动工资增长速度达到了30%,企业面临着要么失去熟练工人,要么提高工资的两难境地。

 

  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名义GDP。最近3年以来,这一格局已经明显形成,2012年尤其如此。2012年1到10月,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长速度高达12.3%,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高达9.8%,均超过实际GDP增长速度。

 

  外贸顺差占GDP的比重稳步下降。金融危机前,外贸顺差占GDP的比重高达8.8%,但截至到2011年,已经下降到2%。外贸顺差总量则从危机前的3900亿美元下降到2011年的1500亿美元,2012年这一数字略有上涨,1到10月上升到1800亿美元,占GDP的比重预计为2.2%左右,全年外贸顺差预计回弹到2.5%左右(以全年外贸顺差达到2200亿美元计算,实际GDP增长7.9%,通胀2.7%, 汇率升值3%),但是未来若干年顺差下降的趋势不变。

 

  深层原因:劳动力供应大逆转

 

  以上一系列结构变化的表象背后,蕴含着经济运行的深层次原因,而这一深层次原因说白了就是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大逆转。

 

  过去20年以来,尤其是过去10年,随着大量的农民工涌向城市,劳动力从农村的闲置状态或者是生产效率较低的农业部门,转向生产效率迅速提高的制造业、建筑业部门,这一方面使得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整体上不断提高;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农村仍然存在相当充足的剩余劳动力,因此,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工资增速的差距越来越大,这就导致企业的利润不断上涨。

 

  不过,这一趋势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后已经开始逆转,其根本原因是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断减少。根据李稻葵、徐翔的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从2004年的1.5亿下降到2012年的3000多万。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劳动工资正在补涨。近年,劳动工资的增长速度明显超过GDP增速,甚至于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速。这一变化带来了劳动收入的上升,带来了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上升,带来了消费上升等等一系列变化。这就是中国经济静悄悄的革命最根本的依据。

 

  巨大影响:涉及经济方方面面

 

  中国经济的这一趋势性变化目前刚刚萌芽,它强大的影响力还将波及中国经济的方方面面。工资的上涨速度势必会逐步赶上并超过劳动生产率的上涨速度,因此,企业利润率会逐步下降。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利润,更将会大幅下降。

 

  又比如,通货膨胀的压力会加大。工资水平的提高将使得农民种粮食的机会成本不断上升,因此,农产品乃至食品价格具有长期上涨的压力。在城市,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劳动成本也在上涨。同时,居民消费上涨又会导致总需求的上涨。这一切都会带来总体物价水平长期上涨的压力。

 

  从现在开始,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下降也是一个可能的后果。在前述情形下,由于劳动工资率的上涨以及内需市场的扩大,一些出口型企业势必会被挤出国际市场,从而转向国内市场甚至于关闭,一些产业会逐步转移到周边一些劳动工资率比较低的国家,如越南、柬埔寨、印尼。

 

  抓住机遇,推进调整

 

  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本质上是进步,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动力。如果没有居民收入和消费的上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何谈起,中国经济发展的实惠如何才能落实到百姓?!所以从根本上讲,中国经济各界都应该伸开双臂,欢迎和拥抱这一革命性的变化。但是,任何革命性的变化都会带来巨大的冲击,因此,方方面面都应做好充分的准备。

 

  从政策制定者来讲,要防止通胀带来的压力,要防止由于农民的机会成本提高带来的农林牧渔产业竞争力的下降,要合理妥善地解决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问题,要协调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由于要应对通胀率长期上涨的压力,货币政策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需要比较审慎。而在粮食问题上,可以逐步与一些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探讨长期的粮食供给的根本性安排,如租赁土地等等,同时,也需要考虑国际粮食供给的多元化,而不是简单依赖一两个地区或国家。

 

  对于企业界而言,也必须做好劳动生产率增速赶不上工资率增速的准备。利润下降将结束很多高利润行业的暴利时代。从积极的方面来讲,企业必须抓住百姓消费快速增长和升级的重大战略机遇,多元化、全方位地研究居民消费的升级和转型,在蕴藏着巨大商机的旅游、教育、养老、卫生、健康等领域开辟蓝海。

 

  在金融服务方面,因为百姓可支配收入的上涨,对金融服务的各种需求将会更加多元化、个性化。比如说,越来越多的家庭可能希望将部分储蓄布局到境外,金融部门应该认真研究这种需求,抓住机遇乘势发展。

 

  市场机制不可阻拦,只能顺应

 

  从根本上看,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中国经历千辛万苦所建立并不断完善的市场机制所带来的。我们不仅不应该阻拦,而且应该欢迎这种趋势,宏观政策以及企业的运作必须顺应这一潮流而不能逆潮流而动。当然,任何的政策也都不能阻挡这一趋势。中国经济决策者所应该做的就是利用好这一结构调整的深刻革命,顺势而为,为实现中国经济2050年的宏大目标打好基础。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污水处理 | 废气处理 | 环保技术咨询 | 新闻中心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