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园地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分享园地 >分享分类
"嘿!我是中国企业,我来了!“
日期:2015/11/5 16:09:22 人气:2501
    世界第三大混凝土机械制造商CIFA、世界第五大轮胎企业意大利倍耐力公司、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意大利电信公司、意大利第二大银行Mediobanca、电缆巨头普睿斯曼、能源巨头埃尼集团、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豪华游艇制造商Ferretti……
    这一长串炫目的企业名单背后,是中国企业近年在意大利掀起的收购热潮。
    彭博新闻社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跨境收购涉及金额733亿美元,其中对意大利企业的收购涉资将近140亿美元。意大利成为中国海外收购最大目的国。
    两千多年前,位于欧亚大陆两端的两个文明古国,被一条丝绸之路连接起来。如今,行走在中国和意大利之间的商旅依旧络绎不绝,只不过交易的物品,从丝绸变成了待价而沽的意大利企业。
    意大利的品牌有着悠久的历史,赢得全世界尊重,这正是中国深入全球市场所需要的。面对滚滚而来的中国资本,深陷债务危机的意大利人张开双臂。
    对于中国和意大利相互需要的微妙关系,中国驻意大使李瑞宇的总结一语中的:“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关键期,古丝绸之路的终点——意大利的经济也迈出复苏的步伐。合作是一种双赢和互相需要。”
    2015年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开局之年,南方周末记者奔赴丝绸之路的终点,探访今天的中国企业如何在意大利开疆拓土,在意华人的生存现状,以及中意两国商人如何在合作中突破文化差异造成的隔阂。
    对中国来说,深陷经济危机的意大利,是企业在欧洲投资的绝佳“洼地”——毕马威今年上半年发布研究称,过去5年中国在意收购额已超过100亿欧元,去年意大利外企收购的三分之一由中国企业主导。
    2015年夏天,欧洲遭遇300年一遇高温,意大利的平均气温在7月的最后几天到了摄氏40度。温和的阳光在几天内变得炽热,这样的意大利却仍旧让张哲感到寒意——欧洲债务危机爆发7年后,意大利仍然没有走出经济下行的状态。2015年,意大利国内失业人口达320万人,240万个意大利家庭在忍受饥饿,而这个地中海国家的总人口只有6000余万。
    张哲是中国建设银行米兰分行总经理。几天前,他刚刚结束一单大活儿——中国化工集团收购世界第五大轮胎企业意大利倍耐力公司,建行是牵头的银行之一。
    倍耐力身后,是中国企业对意大利更大规模的“收购潮”:意大利电网运营商Terna和Snam、涡轮机制造商Ansaldo、豪华游艇制造商Ferretti……
    中国热钱正不断注入这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随着资本一同涌入意大利的,是像张哲一样的中资企业高管们。这是意大利人第一次遇到这些西装革履、意大利文流利、能分辨出不同地区火腿和葡萄酒的中国人。此前,他们眼中的中国人是普拉托地区工厂的车衣工、威尼斯街头几百人的旅行团和机场免税店中用手肘挤开自己的大妈。
    对“张哲们”,意大利人钦佩中带着深深的悲伤。这个国家曾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大学体系,更曾站在世界艺术和经济的巅峰,但被美国无情超越后,现在又成为中国投资的洼地。
    “你不知道,我们有多么怀念旧日时光。”意大利前总理普罗迪对南方周末记者感慨道。
    不过,除了张开双臂与中国合作,意大利人知道自己并没有其他选择。沿着“靴子”(意大利大陆部分版图的形状)一路向北,在威尼斯,一个名为“全球化管理在中国”的课程9月正式开课。主持这个课程的是威尼斯大学副校长Tiziana Lippiello,她有个好听的中文名字,叫李集雅。
    李集雅的办公室几乎每天都有中国商人来访,南方周末记者在此恰逢潍柴动力执行总裁徐新玉来访。对徐新玉来说,意大利是潍柴动力“走出去”的第一站。
    将视线往西平移几百公里,在欧洲时尚之都米兰的世博会中国馆里,中国南车、光明乳业吸引了众多意大利人的目光。世博会总经理Piero Galli每天都能拿到一份长长的名单,列出和中国有合作意向的企业。
    但在意大利中部托斯卡纳地区,LA CAMPOFILONE 意面厂创始人Enzo Ross仍在观望。Ross说:“我们害怕中国。”这是众多意大利中小企业的想法。
    “意大利社会还是比较保守的。”中国银行米兰分行行长边济东说。国家层面上,中意在“一带一路”政策下加深合作,但两个国家的人们仍在相互打量,文化隔阂带来的不信任仍然存在。
    意大利“新娘”致命的吸引力
    获取意大利的技术和品牌,是中国公司大规模收购的主要原因。随着意大利成为中国海外收购最大目的国,“帮助中国企业收购意大利企业”已成为中国和意大利银行追逐的焦点
    张哲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普及中国在意大利的“存在”。这也是他从米兰赶到罗马,参加“中意一带一路金融论坛”的原因。
    2015年6月25日一早,张哲就走在了罗马东区Listz路并不宽阔的街道上。8点半,他准时赶到会场,但原定9点开始的活动,直到10点也没动静。
    对此,张哲早已学会淡定:“这就是意大利人的风格。”在会场外,他熟络地和中国同行们打招呼——2013年以来,建行、交行等多个中国银行相继入驻意大利,加上早已在米兰设点的中行与工行,米兰的中国银行圈一下热闹了起来。
    作为中意合作的前哨站,银行家们敏锐地感觉到了中意合作风向的变化。从2014年开始,中国银行参加大量的中国企业对意大利企业的收购——此前,中国企业一般是被收购对象,而参与收购案的大多是意大利银行。
    意大利联合圣保罗银行是最早进入中国大陆的意大利银行。直到5年前,联合圣保罗银行在中国的业务都是依托于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意大利公司在中国建厂,是为了生产方便。帮助意大利公司收购中国工厂,就是联合圣保罗银行北京代表处总监Sergio Bertasi的主要工作。
    渐渐地,Bertasi发现,一切都变了:“中国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开始不希望那些会造成污染的意大利企业进驻,他们更喜欢有附加价值和持续增长力的企业。”
    意大利企业也希望和中国企业合作。金融危机后,意大利经济一直未能走出阴影,而中国则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过许多次令人费解的失败案例后,Bertasi发现,意大利公司喜欢合作的中国企业,是有附加价值和持续增长力的综合性公司:“他们都是冲着中国市场去的。”
    对中国来说,深陷经济危机的意大利,是企业在欧洲投资的绝佳“洼地”——毕马威在倍耐力收购案前发布研究称,过去5年中国在意收购额已达100亿欧元;去年意大利外企收购的三分之一由中国企业主导。
    在《中国走向西方》(China Goes West)的作者Joel Backaler看来,中国企业要想以较高的价格出售商品,就必须有所不同。而收购欧洲企业,也是中国深入全球市场必须经过的步骤。
    获取意大利的技术和品牌,是中国公司大规模收购的主要原因。随着意大利成为中国海外收购最大目的国,“帮助中国企业收购意大利企业”已成为中国和意大利银行追逐的焦点。
    张哲说,银行是“嗅觉最灵敏的动物”。随着2015年7月7日建设银行米兰分行正式成立,他的工作重点,将放在寻找和组织“需要帮助”的意大利企业,帮他们在中国找到合作伙伴。
    中国优秀的银行家们来到意大利开拓市场,而意大利银行家们常驻在了中国。
    和张哲一样,现在Bertasi的主要工作,就是撮合中国企业“迎娶”意大利“新娘”。几乎每天,Bertasi都要在北京CBD核心区喧闹的晨曦中,与意大利公司开会,再在日上三竿后会见中国投资人。
    对中国企业来说,这个“新娘”有致命的吸引力:运作同样一个企业,中国需要200人,意大利可能只需要50个人,因为他们有技术;意大利产品卖得比中国产品好,因为他们有品牌。
    “中国企业不愿再做背后的投资者。他们希望走到闪光灯下,发挥主导作用。”曼达林基金董事总经理Alberto Forchielli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
    10点过后,“中意一带一路金融论坛”正式开始。中国驻意大利大使李瑞宇也参加了这次论坛。在他身旁,坐的是中国各大国有银行、金融机构和大型国企的代表——这就是中国金融界进军意大利的“装备”。
    会场中更多的还是鼻梁高高的意大利人——意大利大型银行主管、企业高管、政界和学界专家,早已将座位挤得满满当当。
    在论坛上第一个发言的李瑞宇,巧妙地总结中国和意大利相互需要的微妙关系:“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关键期,古丝绸之路的终点——意大利的经济也迈出复苏的步伐。合作是一种双赢和互相需要。”
    而Bertasi则将中国大型企业“井喷式”的投资,解读为沉寂多年后的“释放”:“中国企业的商业价值,长期被忽略。现在,他们终于开始走到世界商业舞台上,拍拍美国、英国或者意大利公司的肩膀,说一声:‘嘿!我是中国企业,我来了’!”
    拥有“中国梦”的机会
    对CIFA来说,能被中联重科收购是幸运的。收购刚刚完成几天,欧洲金融危机随之而来,波及制造业。在中联重科帮助下,CIFA将市场迅速转移到亚洲,成功度过危机。
    翻开世界第三大混凝土机械制造商CIFA总裁Davide Cipolla的护照,会看到数不清的中国签证:一、二、三……在被中联重科收购后的7年间,他一共去了39次中国。
    意大利节能环保企业Ladurner员工Simone Paoli的职位是“国际事务官员”,就在几个月前,“国际”的范围还仅限于欧洲。2015年5月,中联重科宣布收购Ladurner75%的股权。现在,他需要考虑如何和家人商量“举家搬去遥远的东方”。
    在2015年6月的一次使馆活动中,Ladurner总裁Silvestri第一次见到Cipolla。两家公司总部相距一个小时车程,但两位总裁此前从未会面。
    “我们现在就像一个家庭,中联重科是父母,我们是兄弟。”会场上,Cipolla拍着Silvestri的肩膀告诉他,如果有需要,尽管打电话给他。
    沿着米兰大道向北,不过20分钟,就能看到CIFA总部。总部前台的屏幕用中文和英文同时打出“欢迎某某莅临参观”;陈列馆中的起重机模型上,并排印着CIFA和中联重科的英文名“Zoomlion”;Cipolla办公室座椅背后墙面上,是一幅奔马图,他知道画中八匹马在中文意味着“发财”。
    和大部分意大利人不同,Cipolla很早就知道“一带一路”政策。8年前,中联重科就从中国开始向欧洲扩张,收购像CIFA这样的企业……许多中国企业做事情的思路,早就和“一带一路”战略吻合。
    政策之外,中国企业和意大利的合作,有着天然的经济逻辑。
    对CIFA来说,能被中联重科收购是幸运的。收购刚刚完成几天,欧债危机随之而来,波及制造业。在中联重科帮助下,CIFA将市场迅速转移到亚洲,成功度过危机。
    而现在,随着中国政府将发展重点从基础设施建设转向了环保和新能源,CIFA又将发展重点放回了欧洲——和去年相比,2015年CIFA在意大利市场的投入增加了50%。
    进可攻,退可守,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多斡旋余地,这也是倍耐力总裁Marco Provera接下中国化工收购案的初衷。他曾通过与俄罗斯企业分享股份,掌握俄国轮胎市场,去年他还曾到韩国、日本寻求机会……
    最终,在亚洲,他选择了中国。
    “上市公司需要不断给股民讲故事、不断给股民惊喜。这次收购是行业里的一个大惊喜。”张哲说。他代表的建设银行是倍耐力收购案参与银行之一。
    但面对汹涌而来的中国热钱,仍有许多意大利中小企业选择按兵不动。意大利前众议院议长、意大利百货商店Only Italia的创始人Irene Pivetti,从事中意贸易多年。她的经验是,只有400个员工以上的意大利企业才可能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从而在中国百货公司拥有一个柜台——这也排除了大部分意大利企业们拥有“中国梦”的机会。
    “意大利制造” 将有不同意义
    在意大利国家输电网、国家天然气网、意大利银行、意大利电信和国家电力公司这些国家命脉中,中国公司间接持股量最高达到10%以上。上述交易都得到意大利政府的支持,总理伦齐出现在许多签约仪式的现场
    在“中意一带一路金融论坛”上,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词。这让坐在第一排的Pivetti心里不是滋味,在第二轮提问环节中,她站了起来:“大的资本运营有必要,但是不是也应该多想想小企业?”
    会场中一阵令人难堪的沉默,但没有人回应。
    意大利以小微经济为主,企业之“小”,能够达到极致。佛罗伦萨每一间占地不到十平米的皮具铺,都有自己的名片,匠人坐在柜台后,边缝制钱包边收钱,还能抽空告诉你:我就是这间公司的CEO。
    “长沙、福州、大连、哈尔滨、海南……”Pivetti能用中文说很多中国城市的名字。她的计划是在北京王府井大街上开自己的百货公司,公司名叫Only Italia,为此她已经到中国超过30次。
    因为意大利经济萧条,Only Italia贷款融资一度停滞。但更大的困难,是说服这些中小企业对中国敞开怀抱。
    在意大利联合圣保罗银行北京代表处总监Bertasi看来,意大利企业拒绝进驻Only Italia的真正原因来自对中国市场“深深的恐惧”。
    Bertasi从事中意贸易咨询多年。他用一个例子形容意大利企业看中国市场时,对庞大资本的恐惧:一间意大利企业要向中国市场出口鞋,一般得和一个市值至少4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公司合作效果最佳。但这间意大利企业本身的价值只有三千万元(人民币)。
    “两者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怎么合作?”Bertasi问。
    即使那些有意进入中国市场的意大利企业,也感到困难。Bracco医疗器械公司已在中国多个省铺开销售渠道,但这个老牌家族企业不得不在每个省采取不同的销售策略,总裁Diana Bracco仍忍不住抱怨:“中国太大了,每一个省就相当于一个国家。”
    威尼斯葡萄酒庄 Venissa的总裁Gianluca Bisol坦言,他们想要大规模进入中国,但既缺乏门路,也没有找到可信任的人。现在,Venissa对中国的销售模式,带着吊诡的“打脸”色彩:他们将正宗意大利葡萄酒通过法国代理公司卖入中国。
    意大利对中国的“恐惧”,可能成为两国进一步合作的阻力。2010年,意大利前总理西尔维奥·贝卢斯科尼访华时,曾与温家宝共同宣布:“中意有雄心到2015年使双边贸易额增至1000亿美元”——2014年过去,中意双边贸易额还未达到这个数字的一半。
    现在,随着中国企业收购意大利公司的新闻频频出现在意大利电视新闻、报纸、游行,甚至是T恤衫上,普通民众对中国公司的强势入驻是“惊喜”抑或“惊吓”,仍不得而知——在意大利国家输电网、国家天然气网、意大利银行、意大利电信和国家电力公司这些国家命脉中,中国公司间接持股量最高达到10%以上。
    上述交易都得到了意大利政府的支持,总理伦齐出现在许多签约仪式的现场。但国家命脉被中国公司“购买”,意大利人感受并不好。
    “中国人买意大利公司是因为我们正在变得更加便宜,他们不信任我们,所以买股票。”意大利某中央高级官员这样认为。
    倍耐力总裁Davide Cipolla觉得自己似乎已经花了太多的时间,向政治家、电视台、报纸和各种各样的人解释:中国化工投资倍耐力,背后是双赢。
    另一种观点是,中国人来就是为了“窃取”意大利的技术和品牌。
    “但技术是偷不走的。”米兰世博会总经理Galli说,世博期间每天他都会收到企业会晤的名单,中国企业的名单最长。“技术是在特定文化中孕育出来的。如果将企业研发中心搬到北京,就会失去技术的土壤。”
    被中联重科收购7年,CIFA的研发机构仍全部留在意大利。而Ladurner和倍耐力同意被收购的前提,就是保持公司在意大利的所有存在。
    “意大利人的很多商业判断,都是基于自己的文化。”Bertasi说。中国人和意大利人的隔阂,也源自巨大文化差异所产生的误解。
    作为中意投资的“中间人”,Bertasi总结出了中国企业的“消费模式”:第一步,找到同行业中在意大利排名前五的企业;第二步,找出其中经营状况最差的一家,将它买下来。
    这种大手一挥的买卖方式,让意大利人无法理解——对意大利人来说,企业就像是自己的孩子。同样,中国人也无法理解“固执”的意大利企业家:“这么差的业绩,有人愿意买,为啥不赶紧脱手?”
    在中意合作的每个领域,都能够看到这种隔阂。意大利人喜欢喝浓缩咖啡,到咖啡馆坐下,喝一杯咖啡,休息两分钟,再回到自己的生活当中,而中国人喜欢坐下来慢慢聊天喝茶。“我们很不一样。”意大利知名咖啡品牌Illy总裁Andrea Illy这样总结。
    而Cipolla的经历告诉他,欧洲人的办事方式更加慢,喜欢一步一步来;而中国人讲究速度,5年的时间要办成其他人要15年办成的事情——和中国企业合作7年后,他欣慰中国正在学会“慢下来”。
    “中国人慢一点,意大利人快一点,我们的步调才能一致。”张哲在论坛上的讲话获得了不少掌声。
    因为不了解而产生“恐惧”,解决的方式就是沟通和理解。2014年,在意大利语言文化的中心威尼斯大学,李集雅成为第一个研究中国文化出身的副校长。李集雅希望,文化教育能够让中国和意大利间的商业合作走得更远。
    2015年,中联重科联手CIFA,如今被视为中国企业收购后的成功案例,CIFA总裁Cipolla认为,和中国合作,并不是让意大利人改变自己的原则,而是改变看问题的方法。在他看来,中意两个文明古国,都有着基于自己文化的执拗,改变观念,恰恰是最困难的部分。
    “在现代,文化已不再是只存在于它诞生的那点。”意大利劳工与社会保障部部长朱利亚诺·波莱蒂说。随着中国企业対意投资攀升,“意大利制造”也被赋予新的意义——从“意大利人制造的产品”向“在意大利这个地点制造有意大利品质的产品”转化。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污水处理 | 废气处理 | 环保技术咨询 | 新闻中心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