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园地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分享园地 >分享分类
万历十五年——— 一场无法忘怀的艳遇
日期:2013/1/14 14:26:47 人气:2877
<一> 
  《万历十五年》的名气很大。初拿到书翻翻的时候却被吓跑了一阵子。作者黄仁宇最初是研究明代的财政税收制度,因在史料中浸淫多年,于始对明史中的若干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看法,开始摆脱了人云亦云的束缚”。 我自知对历史的功底实在太有限,尤其是一翻书序就谈及财政制度方面,不禁生畏,把书置了几日。直到一天静心翻开细细读来,才发现它并非我以为的是艰深晦涩的史籍;相反地,连我这个“历史白痴”读下来都十分畅顺,而且很有阅读快感。四天时间读完第一遍,再细想其中的网络情节,对作者运斡的笔力十分佩服。 
   
  中文本由作者亲自译写,远离祖国三十余年,用语反而有古朴遗风,十分典雅。读的过程我感到十分有录下这“只言片语”的必要:既有“天语纶音”、“骏马驯象”的雅,也不乏“元哭王唱,姜辣李苦”这类的俗;不仅增长史识,也略享语言之美。而且摘录词语与以往的抄录段落又有不同——更加随心所欲,不拘一“段”,再读几遍,这“词录”便是穿起会意之帘的粒粒圆珠。 
   
  <二> 
  《万历十五年》采用的是“聚焦”的写法 。万历十五年,这个春寒料峭的公元1587里发生的林林总总,看似平淡无奇,却已为大国本朝的衰颓埋下了伏线。怠政罢工的万历皇帝、厉行却悲剧收场的张居正、尽心帷幄的首辅申时行、孤独的将领戚继光、清高矛盾的哲人李贽……某一年,某一人。这种切入笔法细微得很,但牵动全文的是一条张驰自如的线:牵出这高拱、郑贵妃、邹元标,牵出耕织伍旅、财贷制度、民德风俗,牵出官场的阴与阳,皇尊的欲和权。合上书后我鲜明地感受到这里边里承外合、互文相应的妙处。另外,作者的立足点绝不仅仅止于明代这一断截面。横向,放眼全球各国崛起的活动;纵向,亦有自古到今的讽喻思考。“以短衡长,只是我们各人对历史的反应,不足为大历史。将历史的基点推后三五百年才能摄入大历史的轮廓。”何谓“大历史(macro-history)”,作者已在《<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见附录二)中讲述得很清晰。 
   
  无论是字里行间的透露,还是自序、后记中的直抒,黄老批评的火力集中于“道德代替法律”这一点。说这文官集团的双重性格。因最近在追看CCTV的《贞观长歌》——我对李世民的“至善近伪”很是怀疑,却在几位近臣岑文本、房玄龄、长孙无忌、魏征的演出中感受到了斡旋、暗斗、统筹的快感。这朝廷之上的明与暗、阴和阳,竟然巧合地在不同的时空里,在我的阅读和视听世界巧合地相逢了。 
   
  再从表面上“地方官——京官”的人事结构来看,“技术-行政-道德”已见分野;追溯而上乃至权力最高层的天子——九五之尊也不过是神秘力量的化身,须以全天候的道德礼仪昭显神威、表率天下。【当皇帝就很爽吗?!】 
   
  在我们这个自古以“礼治”为尊的国度,无论是从民风敦朴的先秦、“礼崩乐坏”的春秋,还是将四书五经、经典史籍阐释到极至的唐宋,直至看似已被我们摈弃了大部分“传统”的今日,传统道德力的渗透力也不可能消弭殆尽。只是,存在了几千年的传统道德,到那时到这时已然变味多少,走样多少?它就像是国家机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零部件,历经磨损、更新、改造、变形……终于在运作中发出了不和谐的噪声。这种格格不入的维谷情状,在明代的万历十五年已经十分鲜明。无怪乎这书也能称作“大失败史”。读史鉴今,与其胡妄抨击现今社会的沦丧,不如配合历史、民族的本位思考,我想发出来的声音会有份量许多。 
   
  <三> 
  如果说读《万历十五年》有资讯知识的收获的话,我更认同于它给我带来的是一种乐趣的启蒙,一份严谨学术态度的浸染。对于历史一向是畏而远之,虽谙知史明智却始终惮于历史教科的枯燥乏味,一直未有自觉涉猎;,《万历十五年》是令我喜出望外的阅读艳遇。接下来的读书单里,黄老的著述自一一不肯放过了。贪心之余又想:如果黄老能写多多些朝代的历史,那该多好呀!但是细想这样的想法也似乎不对。 
   
  黄老是扎扎实实从史料中来,更有横纵向的大历史观察积淀,才发出自己的独特观点来。一方面是怀疑精神、决不人云亦云的可贵;另一方面,史家众说纷纭,在读者涉猎多家论说,形成自己的立场之前,也只暂且说是一家之说,真正的、最后能够说服自己的立场形成,也只能让读者自己去猎遍去思索了。为什么万历十五年在明朝、在历史学家的眼里会是如此关键?这1587年的各制度名目各道德风俗,在前朝有何渊源,在后代又是起何影响?……所以接下来的阅读,各家明代史、各朝代史乃至全球史,也无不应包囊其中,以求比照探究。 
   
  这也印证了T老师对我的“不可理论先行、不可立场先行”的告诫,观点、立场应由事实的堆积应和中来,由现象本身的复杂性中来。黄老从明朝的税收财政制度研究起步,(是进而探究与之关联的田耕、民贷、律法、军事塞防、道德传统、官场规则、皇权戒律……直至明朝上下、前朝后代,再放眼全球景况……其大气度令人仰止,学术之严谨更值得称道。 
   
  所以,对于读者来说,“受”人以鱼不如“受”人以渔。感谢这位启蒙老师。愿这位可爱的老先生在天堂静享安好。 
   
   
  PS.我读的是中华书局2006年的【修订纪念本】,书在手上质感很好。对黄夫人所绘的画像十分喜爱,明黄色的色调,可爱的老头……增设了三个附录内共七篇文章,欧蒲台的书评十分精彩!读到黄老自述人生经历的段落,感到莫名的心酸。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污水处理 | 废气处理 | 环保技术咨询 | 新闻中心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