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园地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分享园地 >分享分类
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
日期:2022/7/4 14:57:05 人气:1437


千万不要因为《置身事内》的副标题“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看起来像很官方,就选择放弃这本书。

复旦大学教授兰小欢的《置身事内》,非常适合年轻人和对经济话题感兴趣的人。

兰小欢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把枯燥的政治经济理论与现实中的具体事例紧密结合,化繁为简、去芜存菁,帮助我们从热闹的政经新闻中看出门道、发掘机会。

近两年,在疫情冲击之下,中国不仅经受了考验,还实现了发展,这一定是因为我们做对了什么。

现在我们处于最好的时代,立在最好的国度,只有认清现实、把握现实,仔细从中发现布局投资的机会,才能不负时代。

从这个角度上看,兰小欢的《置身事内》,我们不论是对于投资于自己,还是投资于市场,都尤其重要。


01

《置身事内》是兰小欢多年教学实践与调查研究内容的凝练。

不过分地说,这是迄今为止介绍我国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的最好入门书。

而且,在每个章节末尾的“扩展阅读”中,兰小欢都列出了进阶的推荐书单。

这些“扩展阅读”的推荐书单,不仅方便我们更进一步的求知需求,而且大多是当前经济领域的最新成果,不容错过。

比如,哈佛大学历史学家孔飞力的《叫魂》,讲述了乾隆年间某些地方流民和乞丐的零星骗局,却被乾隆解读成了要颠覆朝廷的大阴谋,豆瓣评分9.2。

吴军的《浪潮之巅》,聚焦于新工业革命、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中的企业和投资故事,豆瓣评分9.0。

陆铭的《大国大城》,是关注于城市化过程中的“人”,豆瓣评分8.8。

香港证监会原主席沈联涛的《十年轮回》,深度还原了1997—2008年间的全球经济金融变迁,豆瓣评分9.0。

此外,还有傅高义的《邓小平时代》、乔·史塔威尔的《亚洲大趋势》、华生的《城市化转型与土地陷阱》、周飞舟的《以利为利》等书,豆瓣评分均在9.0分以上。

读罢本书,我们会发现从1978年到2000年,虽然只有短短的22年,却恍如隔世。

从2000年再到2022年,同样也是只有22年,我们却感觉犹在昨日。

我国的GDP,在改革开放之初是600多亿美元,2021年预计达到18万亿美元,增幅近300倍。

我们大多数人身在其中,风风火火、慌慌张张,经历了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大多平平沓沓,很少有大幅改善。

如果我们始终不能跟上国家发展的大趋势,很可能成为这个时代的陪跑者。


02

《置身事内》,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聚焦微观机制,通俗解释了地方政府的基本事务、收入、支出、土地融资和开发、投资和债务等内容,可以说是一部通俗到高中生读起来都没有压力的经济科普文章。

中国人多地广,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制度维系,庞大的国家大厦可能会顷刻间分崩离析。

要想维持长久稳定的统一,地方政府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而且,中国的地方政府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要特殊。

所以,《置身事内》在开篇第一章重点普及了地方政府的权力与事务。

比如,我国一个省的经济规模大都抵得上一个中型国家,广东和江苏一个省的GDP,比澳大利亚一个国家还多。

再比如,不同省份相互之间差异极大,新疆的面积是海南的47倍,广东的人口是西藏的33倍且GDP总量是后者的62倍,北京的人均GDP是甘肃的5倍。

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特色的政治体系。

我国政治体系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层层复制”,政治架构上,省、市、县三级基本都完全复制中央的模式。

具体到政府的组成上,则采取双重领导模式,既有上下级部门业务指导的垂直关系,又有以行政区划为界人事领导的横向关系。

若是经常性的跨部门事务,则设置上级“分管领导”甚至“领导小组”来协调推进,比如近几年新设立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疫情防控指挥部等。

不过,我国的经济改革脱胎于计划经济,政府手中掌握大量土地、银行、大学等对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的资源。

中国的地方政府不会仅仅提供公共服务,也会以各种方式深度参与生产和分配。

所以,不能脱离地方政府来谈经济,要真正理解政府行为,必然要了解财税。

道理很简单,因为办事要花钱,如果没钱,口号喊得再高也难以落实。


要了解地方政府的财税政策,就不得不提地方政府为了应对财政压力而发展出的“土地财政”,这是理解城市化和债务问题的基础。

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拿走了大部分税收。

尽管有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地方政府维持运转问题不大,但是地方还要发展经济,要招商引资,要大兴基建,都需要大量的钱。

于是很多地方政府不仅靠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支撑起了“土地财政”,还将未来的土地收益资本化,从银行和其他渠道借入了天量资金,积累了大量债务。

一旦经济增速放缓,地价下跌,土地出让收入减少,累积的债务就会成为沉重的负担,甚至可能压垮银行等融资平台或者地方政府。

总之,只有跟着兰小欢的笔触,首先了解了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才会更好地从宏观层面上了解一下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宏观现象。


03

《置身事内》上篇,重点介绍了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在城市化过程中“重土地、轻人”

优点是可以快速推进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缺点是推高了房价和居民债务负担,拉大了地区差距和贫富差距,加大了经济整体的金融风险,导致了经济结构失衡。

所以,在下篇中,兰小欢重点描述了这些微观行为对宏观现象的影响,包括城市化和工业化、房价、地区差异、债务风险、国内经济结构失衡、国际贸易冲突等。

下篇部分,包含了大量关于当前最新政经的专业解读,帮助我们从各个方面理解现实,把握现实。


就住房问题来说,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房屋供需都与人口结构密切相关,因为年轻人是买房的主因和主力。

房价短期内受很多因素影响,但中长期主要由供求决定。

中国对建设用地指标实行严格管理,每年的新增指标由中央分配到省,再由省分配到地方。

这些指标无法跨省交易,所以即使面对大量人口流入,建设用地紧张的东部省份也无法从相对宽松的西部省份调剂用地指标。

而且,年轻人都倾向于到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发展,这些城市的土地供应又受政策限制,导致房屋供需失衡,房价飞涨。

居高不下的房价和快速增长的经济,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了盲目乐观情绪,低估了债务的风险和危害,于是借贷逐渐成为消费的主流。

虽然经济的正常运行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债务。

但是如果借来的钱能用好,能变成优质资产、产生更高的收入,那债务负担就不是问题。

如果投资失败或借钱消费挥霍,债务就像泡沫一样越来越大,早晚会有爆炸的一天。

一个人的债务爆炸并不可怕,但是债务的链条不是孤立的,是相互传导的。

一旦某个行业或者社会出现系统性的债务风险,经济结构就会出现失衡甚至是危机。

如果想要经济结构恢复平衡,短时间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往往伴随着国内的痛苦调整和国际冲突。

经济发展从来不是请客吃饭,是玩儿命的买卖。

这也是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去杠杆”的原因之一。

站在岸边只看到波澜壮阔,看不见暗潮汹涌。

只有置身事内,我们才会有很深刻的体会。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我们生存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之中,没有人能够真正地一直帮助我们。

除了学习,学习最新知识。

因为,知识储备、能力提升,是我们置身事内的立身之本

时间虽然可以冲淡一切,但掌握的知识总是会在我们的人生征途中熠熠生辉。

相信这本书,一定会帮助你进一步置身事内。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污水处理 | 废气处理 | 环保技术咨询 | 新闻中心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